黑格尔对于老子评价
1、强者必须统治弱者,弱者不应该抱怨,反而应该配合,而更弱的人连生育权和生命权也不配用有,所以他不仅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还屠杀了德国本土的“老弱病残”至少20万以上,有的学者估算甚至高达77万⑨⑩⑪。
2、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黑格尔眼里“停滞的帝国”,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都知道君主做了错事要放下脸面,要承担责任,要颁布《罪己诏》以服膺众臣,挽回民心,从而增加整个国家的公信力和凝聚力。而且历朝历代效仿汉武帝的国君并不在少数,这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政治传统当中的一种基本共识。
3、其实中国历史看起来是治乱循环,实际上每一个朝代基本都会在前朝的基础上对制度进行优化和改良,所以才能基本保证一个王朝300年的周期稳定率,这——恰恰是国家理念先进的表现。
4、《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
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富弼》、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四•庆历四年五月同枢密院使韩琦上》
6、还有一种解释,就是道教的“道”。道教,和道家不是一回事。道教信奉老子,但已经和老子的思想相去甚远。道教的“道”,也没科学证据能够证明其确实存在。
7、所以圣人之治必须文武并重,如果国家是一辆火车,那么文明与武力就是两条轨道,不可偏废。任何一条轨道出了问题,都前路堪忧,随时有车毁人亡的危险。(参考资料):罗素《幸福之路•第一章》
8、为了维护尊严和权威,即使君主做了错误的决策也不应该去认错,去承担责任。
9、所以同一件事情,态度不同,意义就完全两样。说到底,苟且偷安的态度可悲就可悲在,只看到了物质利益,却忽略了精神收益。只知道“实其腹”,却忽略了“虚其心”。而韬光养晦的态度就二者兼备,文武并重,因为一个国家只有不沉溺于眼前的闲适和欲望,才能获得更大的和平与安康。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
10、对,一个儿子分一份,十个儿子就分成十份。不得不说,这个政策高明之极!如此一来,诸侯王的地盘会越分越小,势力也会越变越小,两三代之后,就失去了“翅膀”,根本反不起来,只能乖乖地走进中央权力的笼子里。最关键的是:(黑格尔对于老子评价)。
11、孔子在世之时,儒家学说讲究以人治国。在当时的条件下,儒家思想确实是将军与子民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儒家思想专为皇权而服务,早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初心。黑格尔正是从这么一点出发,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最大的批判,而中国学者之所以不能反驳,确实是因为,在历朝历代之中,儒家思想已经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本质。
12、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
13、学术界主流的研究把老子出生的年代基本定位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之间,正值春秋末年战国初年。
14、德国威利贤翻译出了德文版的易经,以易经的概念可以给人人类很大的启示,社会才能够和谐发展。
15、虽说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主要传承自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和卢梭,但他同时熟读《道德经》⑦,很难说其中没有受到误译本的影响。一百年之后,黑格尔这种“国家是目的,人民是手段”的政治理念终于结出了恶果,被希特勒大肆发挥利用并四处宣讲,于是包装出了一句纳粹的经典言论:
16、规律,严格来说不是“存在”,而是存在的发展变化过程既遵循的规则。这个规则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因此才可称为“规律”。
17、当时北宋每年对辽国的贸易顺差是40万两以上⑥,这么一折算,还倒赚10万两,同时还能省去连年打仗的几千万的军费,甚至在《澶渊之盟》签订十六年之后(1021年),北宋的可耕地面积也达到了顶峰——524万倾,比开国之初(960年)扩大了六七成,不能不说“和平环境”起了重要辅助作用⑦。那么如此看来,岂不是三全其美?
18、好,现在言归正题,为什么要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因为:
19、结果生活在十九世纪的黑格尔,其政治学的基本理念竟然是:
20、㊣原文: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21、而且黑格尔认为,既然孔子为哲学家,那么在他的著作以及观点中就应该有思辨的东西存在,但是黑格尔很遗憾的说道,孔子身上并没有这种特质,反而更多的是作为圣人最基本的规范。而《论语》与《政治义务论》相对比,《论语》所记载的只是非常片面的道理,相反,竞争对手《政治义务论》稍高一筹。
22、一切人都要都要把自己融入国家的绝对意志之中,都应该无知无欲地服从国家的绝对权力,而且都有为国家这个“地上神物”去牺牲的普遍义务,哪怕国家的君主做了错误的决策,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④。
23、老子所处的时代战争频繁,诸侯国之间分分合合,老子一定是战争的亲历者,所以他在经文中多次提到了战争。“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24、也正因如此,欧洲几十个国家的历史才会陷入长达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纪”。而中国从秦朝的郡县制开始,其政治架构就已经完全超越了封建贵族制,具备了一个现代国家的核心要素和基本雏形,足足领先欧洲1800多年⑥。当然,黑格尔对此一无所知,所以才会对中国指手画脚,胡乱地发表一系列“坐井观天”的言论。
25、你想造反?对不起!请先问问你的几个儿子们同不同意。你想暗中招兵买马?对不起!第一个举报甚至刺杀你的——将会是你的小妾和你的庶子。
26、(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欲望,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
27、没错,单纯从经济利益上来说,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确实稳赚不亏。可如果从民族精神上去看待呢?恐怕并不乐观。虽然这次盟约换来了两国之间一百多年的和平,但造成的恶果就是:
28、当然,我并不是说澶渊之盟完全没有价值,没有任何正面意义。恰恰相反,这场盟约本身而论,对于宋辽两国都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去面对?
29、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
30、这一段话是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三章国家•第258节、第284节、第285节、第325节、第330节》里面的观点而统合提炼而成,并非黑格尔的原文原话。
31、黑格尔认为真理即是上帝,将人的精神归结到上帝的思维和方法。其任务为神可以指引大家辨别善恶,而人和神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无法去分辨善恶的,只能依靠神的指引,这其实是由于他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所以说便将人的精神回归到了上帝的思维和方法,将上帝的指引称之为是真理。他所提到的绝对精神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并且认为万事万物的更替以及其进展的过程就是绝对精神的本身。
32、澶渊之盟的签定不仅不是丧权辱国,反而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一桩。
33、汉景帝的“削藩令”就属于不明智的决策,因为它激发了人性当中恶的一面。那应该如何制定政策呢?
34、黑格尔对中国哲学,包括老子、孔子、易经并不了解。他没有自己研究过,只是看过一个法国汉学家写的书,于是就在课堂上开讲了。
35、为什么每当文明遭遇野蛮的时候,往往会以失败告终呢?其实世界的文明史有一条螺旋形发展的规律,就是:
36、老子乃至道家学说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给孔子的“理想国”开辟一个精神逃脱的小路。孔子的现实世界实在是太刚性、太无聊、毫无生气、毫无创造性的地方,从肉体到精神完全束缚在极端虚伪、极端压制的繁文缛节当中。为什么要这样?只是让皇帝保住他们天下的稳定,各级官吏完全处于高度的紧张戒备状态,即便如此,仍然免不了贬官甚至杀头的下场。一旦被贬,官员们就可以在道家学说中找到精神的寄托:不是纵情山水之间,就是舞文弄墨,或者学神仙。在这方面,道家是灵魂一个很好的出口。
37、所谓的宗教,不正是人的精神力量吗?所谓的经济,不正是人的“物质动因”吗?二者相辅相成,无法单独抽离出来对人造成影响。
38、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了。没有科学证据,可以证明老子的“道”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39、两种观点究竟孰是孰非,恐怕难以定论。因为牵扯到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
40、黑格尔指出,儒家思想更多的是一种臣服,讲究君权至上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曾深刻讨论过君臣以及父子、兄弟之间该有的义务。但是在封建社会,这种所谓的义务,却是被迫进行,并非是人主观意愿的表达。孔子虽然致力于将世人塑造为圣人,以维持社会的稳定。但是孔子的思想是一方面,世人所追求又是另外一方面,孔子的思想却恰恰为帝王提供了相应的工具,成为奴隶百姓的最强枷锁。
41、老子思想最深刻的部分表现在他提出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概念,如大小、高下、祸福、有无、刚柔、正奇、曲全、枉直等等,并把万物变化的原因概括为“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第二章中就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并明确指出:“多易必多难。”老子并没有停留在玩弄概念的相对性上,而是由此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指导原则:“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特别是脍炙人口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看到了事物物极必反的规律。
42、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为了加强中央的控制权,开始削藩,也就是削弱各个诸侯国王的势力。结果政策刚落地没多久,各地的反叛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这就是汉朝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43、管子和萨特倾向于前者,老子和罗素倾向于后者。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能找出漏洞以及相反的证据。就像是鸡和蛋的问题一样,必定是没有答案的。
44、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
45、这个政策妙就妙在,无形中将国家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转嫁到了诸侯王和儿子们的头上。
46、那应该谁来承担?当然是那些提意见的人和参与决策的机关议员们!
47、《老子》在世界上的影响可能超过《论语》,但在中国,当然不如《论语》。总的说来,《老子》与《论语》几乎完全不同,却相互补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在朝派,而老子则是在野派。在野派也有他的势力范围,所有非正统的思想都集中在其麾下,把《老子》奉为祖师爷。最典型的是道家以及东汉形成的道教。
48、不管是老子的“道”,还是道教的“道”,或者是其他的什么“道”,只要是科学不能证明其存在的,就不能认为其存在,更不能认为其是万物的本源。
49、几十年之后,他的儿子汉武帝继位后也遇到了同样的削藩问题,但是汉武帝吸取了教训,并没有直接去推行“削藩令”,而是运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化解了各诸侯王的反叛之心。
50、同样他希望能够在自然和社会思维发展的过程之中找到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但是老子却认为天地人道都是非常复杂的,人才是主体,也只有人才能够把天地道合而为所以说他强调人才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老子强调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互生互化,二者是超越善恶的。
51、那些所谓的富豪们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幸福,有些人甚至比穷人更加痛苦。
52、翻译是他们的,研究是他们的。你拿黑格尔说事不以为耻,这样的研究风格,有点大失自己的名声--显然是一种"学术不端"。怎么能证明只有思想的碎片被后人转述呢?孔子的道德观再普遍,也是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个时候,你们黑格尔的祖先在哪里?难怪罗素也不喜欢他的脸。
53、澶渊之盟的本质,其实就是花钱买平安。北宋每年必须向辽国提供30万岁币(约30万两白银),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笔十分成功且合算的买卖。为什么?因为北宋当时每年的财政收入高达一亿贯钱,也就是一亿两白银⑤,上供给辽国的赔款只占全国总收入的0.3%,简直是九牛一毛。
54、“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违者天必殛之!”④
55、各个诸侯王的土地死后不能只传给嫡长子,必须全部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③。
56、不仅是对国家治理的论述,老子的思想重在对自己、对宇宙的探求和思考,这样的思考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道法自然”等思想精华也慢慢地适用于现代社会,其哲学思考是超越时代超越世纪的。因此世界名人对他评价高是很容易理解的,这是中国学术的骄傲。
57、国家永远被贵族阶级牵着鼻子走,永远因循守旧,永远没有非贵族的文官系统,所以永远也不可能有合格的行政效率。
58、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的本原说。《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为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一切由道生成,“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有人认为这里的无即是道,它是精神性实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这种恍惚的道即是观念。
59、黑格尔对孔子不感兴趣,但对老子还夸了几句。大概是因为老子的“道”和了他的口味儿。
60、出处:出自于道德经。《道德经》是哲学著作。至今广泛流传,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扩展资料各界名人对老子的看法:
61、尤其是最后一点“强其骨”,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尚武精神”,但往往却受到统治者的忽视。我们几乎可以断定,每当一个地区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就会变得骨弱而兵衰,甚至不堪一击。
62、当小孩快要饿死的时候,文学还有什么意义呢?②
63、老子由这些论述得出他特有的实践原则: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64、原来花钱可以买平安,从此高枕无忧,不需要发展军事和武备,那么这无疑是苟且偷安;
65、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66、黑格尔认为,因为个人没有独立性,是国家以及帝王的附属产品。所以,在西方国家普遍崇尚的宗教之中,中国子民所依赖的更是自然的宗教。而在当时老百姓的观念之中,帝王便是天,便是这自然宗教的主宰。因此,他们所信奉的也只有帝王,这正好与孔子的道德学说不谋而合。
67、老子的“道”,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样,是世界的本源,其他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68、若是一家之言,的确可以一笑而过,而且中国的学者也可以使用儒学在五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所创造的成就来反驳。但是黑格尔这一次提出的论据证据句针对儒家学说的弊病,而且儒家学说在社会上所造成的危害也是显然可见,这些都是铁铮铮的事实。以至于现如今,即使有人不服气,认为过分贬低了儒家思想,但是也没有人敢站出来指责黑格尔的谬论。
69、中国没有历史,只是一个历朝历代治乱循环的没有进步的“停滞帝国”⑤。
70、老子由这些论述得出他特有的实践原则: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71、(第三章)完(参考资料):《论语·颜渊》十七
72、再者,这部著作对很多名人的创作也有所帮助,很多思想家和作家都坦言受到过老子思想的洗礼。
73、老子在道德经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万乘也同样是在形容多到不计其数的意思,切不可拘泥于字面,错解了圣意。
74、黑格尔《历史哲学•第一部•第一篇•中国》、(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第一部分•第五章》、《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第五部分•第七十章》、《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结束语》
75、北宋王朝从皇帝到官僚,整个国家从意识形态上都比以前更加安于现状,更加重文轻武,以至于军备废弛,朝廷无敢战之将,民间无尚武之风⑧,完全沉浸在虚娇浮华的美梦之中。
76、曾巩《议经费扎子》、《宋史•食货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甲集•财赋一》
77、人类为了摆脱贫困的痛苦所做之恶,与为了摆脱富裕的无聊所做之恶,究竟哪个更多?是身穷的黎民百姓可怕?还是心穷的达官富豪更可怕?
78、所以只要政策得当,使某些“智者”不敢钻空,无法投机。那么自然会天下太平。所以老子才会说:
79、尤其是中国的儒家,太过于拘泥于礼仪和道德,遗害不可小觑。
80、如果人人都强骨,身强体壮,不养尊处优,国家会受到外敌的侵略吗?
81、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写《幸福之路》这本书以前,曾经到世界各地明察暗访。结果发现:
82、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身经两次世界大战,还吃过十个月纳粹监狱的牢饭。所以说过一句与罗素观点相反的名言:
83、那请问何为正?不偏不倚是为正,不欠缺不过分是为正,不扰乱民心,不激发老百姓非分的欲望就是正,所谓政策,本质上其实是“正策”。当政府的政策符合“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这三项原则,那么用苏辙《老子解》的一句话说就是:
84、向老子取经才是最重要的目的,其他旁的都是枝微末节,不必太放在心上。
85、老子思想最深刻的部分表现在他提出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概念,如大小、高下、祸福、有无、刚柔、正奇、曲全、枉直等等,并把万物变化的原因概括为“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第二章中就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并明确指出:“多易必多难。”老子并没有停留在玩弄概念的相对性上,而是由此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指导原则:“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特别是脍炙人口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看到了事物物极必反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