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版
1、改变过去与孩子的互动方式,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
2、但是正因他的六次偶然,偶然的遇到特蕾莎,爱上她。因特蕾莎,他在祖国受外强凌辱时逃离它,又重返它,失去医生这份职业,成为一个擦窗工。所有的这一切是他做出思考,是他生命中的“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但这不是一系列的偶然吗?他最终听从特蕾莎的请求,躲到乡下,没有女生,没有无休无止的偷情。在特蕾莎最后意识到他的衰老时,她表达了歉意。从读者的角度,甚至托马斯自己也认为是特蕾莎改变、甚至能够说是摧毁了他的生活。但他表示他很快乐,很喜爱此刻的生活。我能够想象他的满足,当与命运做无数次抵抗极尽智力理解挑战后,他放下了这些,没有什么务必不可的“使命”,他安心于生活,安心于生活本身,老婆、狗、生活、自由。而在他难受、失望、胃疼的时候,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他也许不会评价。正因他始终有特蕾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版)。
3、 此外,还要多与孩子保持联系,用行动告诉孩子家长是关心孩子的,多陪伴孩子,满足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但请不要试图将孩子关在家里,因为孩子也需要和与自己的朋友保持联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我们不禁作如是想:当不对等的关系变为对等,是否就能成就一段完美爱情?就这个问题,昆德拉以故事为载体做了一番探讨。例如,特蕾莎尝试性的“托马斯”式的出轨,托马斯与萨比娜的婚外情,都可算是“轻”上加“轻”。然而特蕾莎并没有因为“报复性”的离经叛道获得喜悦,托马斯与萨比娜的关系也没有因为“志同道合”而维持下去。
5、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版)。
6、比喻是危险的,比喻可不能拿来闹着玩。一个比喻就能播下爱的种子。
7、在孩子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安抚孩子的情绪,不让情绪升级
8、米兰·昆德拉是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他是非常强调小说的思想能力的。
9、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
10、但是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个世界就变得特别复杂了,逻辑上还理不顺了,各种意外,各种偶然,甚至还有宿命。
11、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12、昆德拉曾在《小说的艺术》中说,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所有被欧洲哲学忽略的问题,都被四百年的欧洲小说揭示说清了。“一部接一部的小说,以小说特有的方式,以小说特有的逻辑,发现了存在的不同方面。”换言之,昆德拉的小说不只为讲一个动人故事,他笔下的人物也不只是表演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切不只为消遣和取悦,还担负阐释哲学探求真理的责任。
13、然后他们就真的结婚了,还请一位拿小猪当宠物的老朋友当了证婚人。
14、Nesnesitelnálehkostbytí
15、大学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获取文凭,他们得找到论文题目。题目是无限的,因为一切都可以论述。档案馆里堆得那一捆捆发黑的论文,比墓地还要惨,即便到了万灵节,也不会有人去看一眼。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相信我,在你原来的国家的一部书,就远远胜过在我们大学里随口乱喷的亿万言。
16、穿插在故事中的关于媚俗的定义,自然而然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部经典中,作者用生动辛辣的笔调,将媚俗的实质反讽的揭露出来。而萨比娜在那里扮演了一个与媚俗坚决对抗的主角*。作者幽默的从上帝是否排泄的问题入手,将媚俗虚伪的一面很好的展现,于是就有了上帝只吃喝不排泄的可笑理论。“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不予理解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那是一种虚假的完美,他将一切对人类不利的对立都排除,甚至成了”掩盖死亡的屏风”,强调绝对,反对相对,作者将它概括为一种对于生命的绝对认同。萨比娜痛恨游行,正因媚俗在那里展现的无以复加,一致的口号,坚信绝对的真理,这些在萨比娜看来才是真正的恶。这让我想到了王小波对于“”的看法,一群善良的人发疯是最可怕的,正因媚俗掩盖了一切,人性*的真实被研磨在迷狂似的发疯的口号中。米兰昆德拉在那里用一种辨证的角度看待了人类间的所谓的绝对的正义,“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这就是人类的实质,正义实际上是胜利者的欢呼,比弱肉强食更可怕的是----忘记真实。弗兰茨最终为他的媚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我看来,这种媚俗的实质是对自己价值的过度肯定,当整个人类都坚信自己能够战胜死亡,代表正义时媚俗就显现出它的最大化。在媚俗面前,生命之轻被完全忽略了。
17、机缘巧合,读过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略有兴趣,就深入了解了一番,读过后,又找了许多其他人对这本书的观点与看法,比较一番,作了此篇读后感。
1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19、梁永安:文学作品的解读,我觉得我面对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要把它历史化,尽管是一个虚构小说,但是它里面涉及到了大量的,关于宗教,比如说“摇篮里漂来的孩子”,这都是从《圣经》里出来的,还有包括尼采的,这样一些引用。
20、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21、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2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23、这里面写的这个人,写到最后的时候,两个人终于真正的从骨头里面同命运,到中间也经历了那么多,一种颠簸的过程,所以生命的互相认识是太不容易了。
24、Michelle,Ann,Moskos,Jennifer,Achilles,&Doug,etal.(2004).Adolescentsuicidemythsintheunitedstates.Crisis.
25、(本期话题):你是否执着于寻找人生的意义?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26、但“Esmusssein”最终是需要被甩开的,人们需要看到自己逃离必然的宿命安排后,是什么样的世界,至少对托马斯而言是如此。
27、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28、 比如父母可以改变以往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从一些比较粗暴、直接的沟通方式,转变为一种有效的沟通,真正地关心孩子的发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这时的孩子就会更能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从而使父母更能理解孩子的需求,进一步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29、Franz离开了妻子,前来请Sabina接受自己。Sabina是感动的,因为这个男人能给自己Tomas给不了她的安稳婚姻。但同时,她并不爱他。于是Sabina连夜搬了家,留给手捧玫瑰的Franz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和一颗稀碎的心。
30、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pBAyxbRXv9NsmlREcm6Cg密码:r0p2 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1、说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除了故事背后的那些哲思,还有一个时常被提起的关键词,媚俗。
32、 其实大部分人对于自杀的感觉是极其复杂的,青少年也是如此,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纠结矛盾,他们有时候会想逃离令人痛苦绝望的现实世界,但心中却也同时存在想要继续活着的希望。孩子有时候并非真的想要自杀,而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
3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600字5篇
34、3月31日至4月6日,前往喜马拉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声书专辑页写评论,更有机会获得上海译文送出的精美礼品。
35、她望着他,眼里充满了爱,但是她害怕即将到来的黑夜,害怕那些梦。她的生活是分裂的,她的白天与黑夜在抗争。
36、最后他们来到了风光如画的农场,两个人的狗狗得了癌症,他们为它进行了安乐死。面对家庭成员的死亡,Teresa和Tomas也分别梳理起自己生命中的所爱与所被爱,更加确信彼此是最珍贵的存在。Teresa在酒馆中纵情舞蹈的样子那么明媚,印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然而这两个年轻的生命还是过早的陨落了,就像在初遇时淹没在喉咙里的cognac一样悄无声息,就像在夫瓦尔塔河上漂流的破碎桌面一样来由不清。
37、昆德拉把贝多芬创作“Esmusssein”的故事作为论述巴门尼德“轻与重”的范例,他认为人最终的职业、成就,冥冥中是有种必然性的,人对于自己的人生选择都带着一种自愿性的必然,当演员的人,自小就有在别人面前表演的欲望。
38、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39、有时候,就是给你选取,那选取又是何等的艰难?电影《苏菲的选取》中,苏菲右手抱着女儿、左手牵着儿子瑟瑟踯躅在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队伍里,当纳粹军官责令苏菲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务必立刻送往焚化炉时候,儿子还是女儿?这种活生生将人撕扯成两半的痛苦一向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40、托马斯和特蕾莎相爱相杀,分分合合的一生,在恐惧太远或太近和又迫切渴望永恒爱情之间,一直在找一种最舒服的妥协。
41、而且两性,女孩子、男生,他们互相之间也有不同的社会压力,不同的社会选择。到底选择什么?就这个选择问题。
42、“恐惧是一种撞击,是彻底失去理智的一瞬间。恐惧没有一丝美的痕迹。”但一直在托马斯这里追求美与爱的极致的特蕾莎,直到陪伴自己多年的卡列宁死在自己怀里,她才忽然顿悟,原来卡列宁才是自己生命中那束爱的强光。而托马斯是习惯黑暗的人,光对于他反而会尴尬不适,就像一个多年不照镜子的人,突然和镜子里那个自己迎面撞上,反倒成了最陌生的人。
43、重读这本书的冲动是缘于一日午间的小憩。我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习惯性摸起一本书,随意翻开其中的一页,准备稍读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模糊的记忆之门也就随之缓缓地开启了。
44、爱上一个人,有时候是从一个比喻开始的,一个女人以一句话印在男人心里的时候,那是爱的萌发。但你永远无法知道这种爱的纯度有多高,因为爱中始终有二者实力的较量和无休止的欲望冲突。
45、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都在与机缘的碰撞中度过。更准确地说,是在与人和事的偶然相遇中度过,我们称之为巧合。
46、在这个过程里边,所谓的“轻和重”。“轻”里边,你要去走千百万人走的大众的路。还是“重”,走独特的路。
47、没有什么比同情更为沉重了。一个人的痛苦远不及对痛苦的同情那样沉重,而且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的想象会强化痛苦,他们百次重复回荡的想象更使痛苦无边无涯。
48、通过他们的故事,作者表达了他心中的永恒轮回的观念,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生存和生命的思考。
49、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外遇原则,他与众多的情人只建立肉欲的联系,而并没有灵魂上的共鸣和爱情上的往来,但特蕾莎是个例外。
50、自由就是这种不稳定的状态。这四个人物都在追求自由,因此自身都处在晃荡的危险中,这种危险由作者探究、塑造、展现给读者。
51、弗兰茨起初不允许自己伤害妻子,但他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幻想(即妻子身上的那个女生)是错误的,于是他抛弃了妻子。而萨比娜无法忍受不背叛,于是她叛离了弗兰茨。托马斯无法承受他失去特蕾莎,于是他一向追随她。而特蕾莎无法忍受什么?她是弱者,也许她无法忍受底层、低下,而实际上“出人头地”后的她却无限渴望落回底层,而且她惊恐的发现整个布拉格都在变得丑陋。
52、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进入未知。
53、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逆向而行。在萨宾娜的眼中,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和毁灭。萨宾娜不屑于追求所谓的笃定和恒常,她喜欢未知喜欢自由,和每日必沉入海底的夕阳相比,今晚会不会有爬上枝头的月牙,显然是更诗性俏皮的存在。
54、爱开始于一个女人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55、这本电商常年打折的书,争议颇多。一派将米兰·昆德拉视为小资情调,对此嗤之以鼻,一派人觉得自己段位不够,看不懂。
56、特蕾莎把托马斯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但每一次逼迫托马斯的追随,其实不是因为深爱,而是出于考验。而托马斯总是在一次次想要彻底摆脱特蕾莎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她的同情之爱,已经彻底不能离开她。“他们的爱情是一座不对称的奇特建筑:它建立在托马斯对特蕾莎之忠贞的绝对信念上,就像一座庞大的宫殿仅基于唯一的一根圆柱。”
57、既然这样,为什么看呢?呵呵,人是虚荣的。看这本可以显示自己有品位,显示自己阅读兴趣非凡,显示自己的思想达到某种高度。许多时候,阅读有时候是种炫耀。如暴发户炫耀他的钱,读书人炫耀他所看过的书。尤其说自己看懂了,多么荣耀。
58、可是这些敏感的照片引来了祸事,Teresa被警察抓取盘问,Tomas不得不带她逃离布拉格前往日内瓦。在此之前,日内瓦的一家医院想挖Tomas过去当脑科医生,两人终于在异国他乡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59、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60、特蕾莎的绝望完全牵动了托马斯,“他觉得自己再没有力量来承担对她的爱了。”
61、我们说青年其实有三大任务,一个就是“认识世界”,然后“认识自我”,再其次更扩大,就是“认识生命”。
62、故事是这样的,Tomas去一个温泉旅社做手术,在游泳池里看到Teresa潜泳的样子一见倾心。
63、而我花了整整一个月才意识到这个“轻”是虚无。
6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作品,后被搬上荧幕。生命对于男人之重和女人之轻是整部影片探讨的主题。我也在想,既然生命对于二人的分量如此不可调和,Tomas为什么不选择爱他并给他自由的艺术家Sabina为伴,偏偏甘愿追寻Teresa的脚步一次次压抑自己呢?
65、所以中间读者也经历了一个不同的换代,就那一代的读者,现在已经是,比如说都步入了中年后期或者老年了。(莫言、陈忠实、王安忆、毕飞宇、王小波等著名作家都是昆德拉的第一批中国读者)
66、电子书请在后台回复“家安心安电子书”获取链接。
67、但是,挣扎在黑暗中的受难者背负的十字架又是怎样的沉重啊?当一个母亲,面对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儿子,却掏不出学费的时候;当一个女儿,面对身患重疴的父亲,却付不起手术费的时候,当一个妻子,面对因冤入狱的丈夫,而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时候,沉重还是轻松,哪里由得了他们做出别样的选择!他们乞求上苍的是哪怕给他们一丁点可以有所选择的机会!
68、啊哈,就是这个头戴礼帽的女人。鉴于他俩相处的镜头都有点非常特别的黄暴所以此处无图(捂脸笑嘻嘻)。Sabina的男士黑色礼帽是父亲的遗物,也是爷爷的遗物,总之是家里的一个传家宝。然后Sabina和Tomas共同的爱好就是让这顶礼帽参与到他们的XX中,是不是特别重口味。不过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荡妇的贞洁和贞女的放荡都是尤为可贵的,所以当这种古板传统的东西成为一个情妇的标记之时,这个女人也就具有了独特的、长盛不衰的魅力。这种魅力让Tomas沉醉在她的温柔乡中舍不得离去,然而即便是成功如Sabina也会有自己的遗憾——
69、很久以前,一个人会惊异地听到自己胸内有节奏跳动,但从不去猜测那是什么。他还不能对人这样奇怪、陌生的东西给以辨识确定。那时的人体是一间囚室,囚室里的东西能看,能听,能恐惧,能思索,还能惊异。而人体消失之后所留存的东西,便算是灵魂。
70、对于一部小说来讲,先验地抛出几个哲学观点实在是一种冒险,毕竟这样做一不小心就会让读者如坠雾里、不知所云。那作者又为何执意如此?
71、于是,昆德拉就这样从尼采说到了巴门尼德。难怪有人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形式是小说,内核是哲学。似乎也可以说,哲学是起因,故事是手段、是载体、是表现。
72、同时他又补充——“但所有人都有被理解的权利”。
73、“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职责重负。”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好处---“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我们在没有好处的一次性*中,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期望得到肯定与唯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当托马斯将特蕾莎比作树脂的篮子里抱出的孩子时,他们俩命运的缉畔便开始将他们牢牢束缚,再也不能放开。正因他们是昆德拉笔下的第三类人:“务必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他们透过爱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重,没有了爱,就务必应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的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但这种重也使他们的处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正因人类的爱并不是只有无条件的付出,每个人都期望得到回报,期望得到和自己付出说相同的一份爱,正因只有这种回报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好处。在存在主义的世界里,认为人是无法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只有透过与他者的交流来找到自我。托马斯与特蕾莎也正是如此,为了找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他们互相爱着也互相纠结着。正如故事中所提到的,“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
74、婚姻与自由、孤独与喧嚣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追求与放纵就像“生存意志”一般根植于人的本性,就如加缪所说,人总是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像西西弗斯推巨石,不断重复,永无止境。
75、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76、我以前可能很看重,但现在并没多在乎,就如托马斯所追求的女人之间的百万分之一不同,共性是绝对存在的,并普遍存在,只有独特才是可贵的,如此一来,共鸣反倒寻常至极,存在不解之词更加美妙。
77、Tomas依然改不了偷腥的习惯,Teresa也忍受不了万事依赖他的感觉,留下一张字条便乘火车回到了布拉格。
78、除了第三类人的轻与重,值得思考的还有其他几类人的轻重徘徊,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追求熟悉的目光的注视,最求想象中的目光。无论那一种其实都是一种对于存在感的追求。我真的存在吗?有了我世界又会怎样?我的生命之重真的存在吗?这些问号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不一样的是每个人证明自己的方式截然不一样,这种方式能够是浪漫的,比如追求唯一的感情,也能够是媚俗的,比如为了拯救越南人民而丧生的弗兰茨,还能够是虚荣的,比如美国女明星。甚至能够是残忍的,透过屠杀来证明自己对于世界的巨大影响,。但无论是那一类,我们都不能少了目光,正因没有了目光,我们就不再是我们了。
79、粗暴地讲,外科医生托马斯可以说是一个“淫棍”,而且还是一个有文化的“淫棍”。他最奇葩之处,就是忠于对妻子特蕾莎的爱情的同时,还睡了二百多个女人。这也是被很多重视道德的读者们不屑的地方。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如果我们非要把他当成一个“淫棍”,那么去读这本书就毫无意义,相反,如果我们去分析他行为背后的动机,也许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加认真的生活。
80、Teresa从丈夫身上闻到了别的女人的香水味,她不明白为什么丈夫可以把性和爱分开,在自己看来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带着这些疑惑和对于Tomas不忠的怨愤,Teresa找到不久前结识的一位工程师,想主动与他发生关系。
81、他本该甩掉所有的负担,流连于多个情人之间,毫无羁绊,轻盈自由。但特蕾莎紧紧牵扯着他,把他从轻盈的空中拽向沉重的大地,他接受这种负担背后的必然性,并长期认为这种必然是他背叛生命之轻的诱因。
82、“Esmusssein”:贝多芬最后一首四重奏最后一个乐章的两个动机,表示“非如此不可。”
83、 作为父母,发现孩子有以上消极的行为时,务必要敲醒警钟,不要忽视孩子向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更不要将这些信号当成是玩笑或者是对父母的威胁。
84、昆德拉对媚俗的思考在许多书中都有体现(例如在《告别圆舞曲》中对于生育的讨论),在他眼中,媚俗就是拒绝清醒,回避真实。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比娜是反媚俗的典型,她独立、自我、拒绝秩序。欢快的游行让她反感,“在那个到处是愚蠢的笑脸的世界里,她恐怕连一句话都说不出口,过不了一周,她就会恐慌而死。”
85、那么,今天的新一代的,90后这一批读者,就不一样了。
86、我有理由怀疑作者没有说明白。因为他所写的关于生命之轻的思考,过分依赖于比喻,暗示,故事,意识流等等。这些描写是很含糊的,留下太多的空白。读者自以为是理解了,其实这些理解只是在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而已,把自己的理解当成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说,有人觉得自己理解了,可能从头到尾都是误解。说好听点,就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
87、背叛。从我们幼年时代起,父亲和老师就告诫我们,背叛是能够想得到的罪过中最为可恨的一种。可什么是背叛呢?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
88、“我认为我们在米兰·昆德拉身上,找到了一个作家如今应当如何生活和行动的最核心的表达。”
89、男生与女生的共同幻灭,在于当下社会的毫无归属,如想归属务必媚俗。有人自觉地抵抗着媚俗,而有人不自觉地向世界媚俗。前者厌恶后者但自己也有媚俗之处,后者则是单纯得迷恋前者,比如说萨比娜与弗兰茨。
90、可是Teresa说不出那个迫使她离开的里悠,只是哭泣着说,我们可以到乡下去,去过平静安宁的生活。
91、该词的词源所包含的神秘力量给他投上了另一层光芒:有同情心(同-感),即能够与他人共甘苦,同时与他人分享其他任何情感:快乐、忧愁、幸福、痛苦。
92、生命,我多么喜欢的词语。写文章时候,我爱使用生命这个词,来显示自己在思考。生命之轻,何其忧伤的的词语。生命轻飘飘如羽毛,被空气托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飞翔方向,难道不让人伤感吗?这让我想起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那飘飞的羽毛,是不是暗示生命之轻?生命之轻,竟然无法承受?!哲学意味多么浓啊。
93、忠诚使众多生命连为一体,否则它们将分裂成千万个瞬间的印痕。
94、另外的怀疑理由是,是否因为翻译?我们读者没有能力直接阅读原版小说,只能依靠翻译。所谓的翻译犹如别人嘴巴里咀嚼过的米饭,带着口水,喂到我们嘴里,我们吃到的东西,已经不是原来的香味和滋味。隔着这层口水,我们有什么资格评价一本难懂的小说?所以不评说,本文充其量是——读译作后感。
95、在忙碌与闲暇之间,在束缚与自由之间,在辛劳所得与不劳而获之间,在坚守职责与推卸职责之间,人们往往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试想一下,太多的闲暇是否就是空虚,人们究竟是要工作时的忙碌还是退休后的闲暇?无限的自由就是灵魂的无所依托,如同断线的风筝四处飘零;不劳而获的人,对待财富乃至对待人生往往流于轻狂、浮躁,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职责的人,看似一身简单、了无牵挂,以为这样就能够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牵挂、不被需要无异于被亲人、朋友、战友、同事遗弃。(lz13)一个勇于承担职责的人,最终还是会比惯于推卸职责的人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