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感恩节的来历和意义
1、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将猎获的火鸡制成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
2、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大丰收,移民们决定举行一次盛大的庆祝活动,同时也是为了感谢印地安人的热心帮助。于是他们在1621年的11月下旬的一个星期与邀请来的曾帮助过他们的印地安人一起举行了一个庆祝活动。
3、我们是亚当的后裔,是犯了罪的始祖的后裔,但我们更是耶稣基督的后裔。在路加福音中讲到,真正的得救,不仅是蒙主的恩典,更是要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4、在秋成节,人们已经习惯于献上我们地里最好的出产,而神所看的,不是我们献上什么东西,而是在物件的后面,是我们心灵对神的奉献。有了感恩节,就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借着礼物来向神献上感恩。至于送什么,各人要按自己的力量,照耶和华你神所赐的福分,奉献礼物。
5、感恩节购物已经成为了美国人的习俗。从感恩节到圣诞节这一个月,美国零售业总销售额能占到全年的1/是各个商家传统的打折促销旺季。疯狂的购物月从感恩节的次日(星期五)开始,这一天即被称为BlackFriday(黑色星期五)。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据说是因为周五这天一大早,所有人都要摸着黑冲到商场排队买便宜货,这种行为有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叫EarlyBird(早起的鸟儿)。在外国“感恩节”和中国的春节一样重要!
6、1962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
7、时值寒冬,来到陌生的地方,缺衣少食,恶劣的环境正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当地万帕诺亚格(Wampanoag)印第安人慷慨地拿出贮藏越冬的玉米和土豆,送去猎获的野鸭和火鸡。印第安人还教他们种植玉米和南瓜,饲养火鸡。这些新移民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开始适应这片土地的生活。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终于获得丰收。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把丰收的日子定为感恩节,邀请原住民一起过节,来感谢他们的馈赠,这就是最初感恩节的由来。
8、 不堪忍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选择了出走。他们希望寻找一个信仰自由之邦,维持按照自己的方式信奉上帝的权力。刚被哥伦布发现不久的「新大陆」——美洲成为他们的首选。那里不但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而且很多地方还是未开发之地,没有国王,没有议会,也没有宗教审判。
9、在西方的万圣节和感恩节,南瓜派是节日餐桌上大受欢迎的甜品。火鸡和南瓜饼都成了感恩节必备的大餐,用以感谢在危难之时帮助、支援过他们的印第安人,同时也感谢上帝对他们的恩赐。所以感恩节美食也少不了南瓜派。南瓜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钴和果胶。钴的含量较高,是其他任何蔬菜都不可相比的,它是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常吃南瓜有助于防治糖尿病。果胶则可延缓肠道对糖和脂质吸收。另据报道,日本现正盛行“南瓜热”。不但适合不想肥胖的中青年食用,而且被广大妇女称为“最佳美容食品”。其塬因在于南瓜维生素A含量胜过绿色蔬菜。
10、一个叫斯匡托(Squanto)印第安人曾经在欧洲生活了10多年,会说一些英语,他教新移民筑坝拦河捕鱼,把鱼埋入土中做玉米的肥料。这年秋天,玉米收成很好,特别是印第安玉米,麦子收成与在欧洲时差不多,豌豆几乎颗粒无收。夏天的时候,他们捕了很多鱼,秋天的时候,他们猎杀了很多飞禽,火鸡和一些鹿。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欧陆新移民邀请印第安人过来一同感谢上天的赐予。
11、因为他们对英国教会的宗教改革不彻底感到不满,以及英王及英国教会对他们的政治镇压和宗教迫害,所以这些清教徒脱离英国教会,远走荷兰,后来决定迁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自由地生活。
12、后来,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将这一天签署为法律,使这一天在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正式庆祝。
13、我们是亚当的后裔,是犯了罪的始祖的后裔,但我们更是耶稣基督的后裔。在路加福音中讲到,真正的得救,不仅是蒙主的恩典,更是要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14、二是奉献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该隐的奉献不被神悦纳,他就发怒,还怪罪给他的哥哥,好的行为积累下来,才是神所喜悦的。
15、感恩节(ThanksgivingDay)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美国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194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感恩节假期一般会从星期四持续到星期天。
16、到第一个冬天结束时,活下来的只有50来人。第二年的春天,这批幸存下来的移民得到了当地印地安人的热心帮助。善良的印地安人给他们种子,教他们打猎,教他们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种庄稼等。
17、(1)西班牙华人纷纷当老板,华人企业几乎覆盖所有行业领域
18、1863年,林肯总统首次宣布这一天是联邦感恩节。林肯此举的目的在于促进南北美国各州的统一。由于受到仍在进行中的南北战争的影响以及美利坚联盟国对林肯的抵制,直至1870年代,这个日期才真正成为全美国共同的感恩节。
19、人们最喜爱的游戏要算南瓜赛跑了。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绝对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奖。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
20、生活中有玫瑰,也有刺玫瑰让我们享受生活的芬芳,荆棘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成熟,更坚强,更踏实,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苦难会操练我们的生命,成为一生的财富。现实中经历神的同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神,建立与神美好的关系,从而成为感恩的人。
21、天主所赐永生的生命,在我们世人看来,毕竟还是遥远,而事实上,天主在我们生活中处处看顾。就好像秋成,天主所看顾的,不只是秋天收成的一切,而正是因为有天主一年四季的保守,才有了秋天丰硕的祝福。祂的看顾不论贫富,不论季节,也不论顺境与逆境。
22、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
23、生活中,常常我们或愤怒于眼前的患难而自怜,或骄傲于所取得的成就而自夸。如果我们愿意放下人无知的骄傲,承认自己的渺小有限无能为力,愿意谦卑用心寻求一切境遇中老天爷上帝高过人类的美善旨意和引领。无论周围环境如何,都能够像“五月花号”的天路客们一样,坚定信靠祂的美善和大能,安心把自己交给祂的带领,定能迎来生命春天般的美好。也能经历我们华夏神州老祖宗传颂的:“天无绝人之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惊喜。
24、始于1924年梅西感恩节大游行是全美感恩节最大规模的庆祝活动,该活动于每年感恩节(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当天举行。
25、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26、194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感恩节假期一般会从星期四持续到星期天。感恩节的意义感恩节存在的意义告诉为我们了人性的美好,它从多方面多层次体现出感恩的意义,问候父母、朋友都是感恩的表现。尽自己的能力关爱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民,对自己的生活保持热爱,对自己的职业保持热情。感恩节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爱。感恩节的习俗有哪些吃火鸡
27、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体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也会回家过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
28、度过了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寒冬,在1621年春天,他们正陷于困境的时候,奇迹出现,有一个会讲英文的印第安人上门探望他们, 他的名字叫斯坤托。斯坤托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和朋友们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圣经中传统习俗,新移民为了感谢上帝恩赐和带领,也为了感谢印第安朋友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到教堂庆祝,感谢上帝带领他们能够认识、并有机会彼此帮助。
29、在感恩节的第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30、其它的配菜还包括烤洋芋泥、烤红薯泥、青豆和比司吉等等。最后的甜点当然有应景的南瓜派,也可以准备核桃派或苹果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