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佛经名句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
2、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
3、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4、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
5、 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6、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西归直指》
7、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弥陀要解》
8、(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9、(解释)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10、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11、(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12、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13、聪明智慧为何因,前世吃斋念佛人。父母双全为何因,前世敬重孤独人。
14、南怀瑾: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需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佛家名言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1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6、无论对什么人,做什么事,七八分即可,最后的两三分,留给想象。
17、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8、因果报应非小可,佛言真语莫看轻。今生做官为何因,三世黄金装佛身。
19、(解释)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20、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2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2、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永远是成功道路上的不二法则。卢思浩
23、强者无敌,慈悲为怀;弱者无能,跪佛求生——月如火《仙武同修》
24、南怀瑾: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25、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著,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徐恒志
26、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27、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28、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29、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要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30、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31、人人都说你活该独自凄凉,其实没人懂你的情长。独木舟
32、(解释)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