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句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精选

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评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老子处世为人的精辟见解和高度概括。知足,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超出此限则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发展。因而,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清醒的认识,凡事不可求全。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他希望人们,尤其是手中握有权柄的人不能存有对财富的占有欲,不是你该得的绝对不能得。“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说丰厚的贮藏必有严重的损失,它也指人的精神、人格、品质方面的损失,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等迷住心窍,终至纵欲成灾,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甚至自绝于人民。

2、评述:老子提倡谦退、取后的精神。老子理想中的圣人能“后其身”、“外其身”。不把自己的意欲摆在前头的人(后其身),自然能赢得大家的爱戴(身先);不把自己的利害作优先考虑的人(外其身),自然能完成他的精神生命(身存),这种人,正是由于他处处为别人着想,反而能够成就他的理想生活。(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3、儒学认为:人生在世为名利富贵而向往去拼搏是对的。但是,当名利和仁义发生争执时,那么,名利就要服从仁义,仁义为先。

4、当今我们的物质水平发展得很快,但随之而来的负面问题也有很多,我们要想发展得更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美丽的生存空间,我们就要及时处理好存在的问题。将道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发挥其作用。

5、  上了年纪的人总是说“吃亏就是福”,就象现在我国对外奉行的“双赢”政策,大家各退一步,大家都有利,不能总叫一方吃亏。赢不难,赢得漂亮也不难,难的是要一直赢下去,最后还是得回归到承负上来,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是万世法,不是一世足。(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6、  为什么是万世法呢?因为承负思想很明白的告诉我们,要树立端正的义利观,不仁有违天道,在个人善恶报应的延长线上,子孙后代也难逃承负之厄,受到牵累。“财物乃天地所有”,“以全养人”等等,天道承负,人人有权享用社会财物,到了国与国之间的层面上也是如此,所以愿意和中国打交道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也越来越富强。

7、老子的“无为”有人认为是消极、悲观的,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老子的“无为”不是主张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具有积极救世的心怀。老子倡导“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为而不恃”(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为而不争”(事情做了,也不必去争夺名位);“长而不宰”(长养万物却不为主宰),可见他仍要人去“为”,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事实上,老子并不反对人成就功业,而是要人功业成就了,也不必去占为已有(功成而不有),他还呼吁大家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有余以奉天下),因此,我们要从积极的一面理解老子的“无为”观念。

8、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形成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观看它的正面,同时应该注视它的反面(对立面),两方面都能兼顾到,才能算是对于一项事物作了全盘的了解。常人只知执守着正面的一端,对立转化规律提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意义。

9、  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10、“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自然”是不加丝毫勉强而任其自由舒展的状态。“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加以人为,也就是不强作妄为。

11、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注解过《道德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

12、事进愈速,其终愈早;物长愈缓,其亡愈迟。留罪过,则延缓人类的衍化;立功业,则加速人类的灭亡。圣人不忍为大恶,亦不敢行大善,故庸德庸行;不愿碌碌无成,亦不敢赫赫有为,故空谈玄理。

13、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老子用“无”和“有”来称为“道”,这是由于道之不见其形,所以用“无”来形容它,而这个不见其形的道又能产生万物,所以又用“有”来指称它,总之,“无”和“有”都是用来称“道”的。

14、  承负思想中所包含的积德行善律己宽人,渡人渡己的观念,是我们祖先积累了几千年经验,一代代总结出来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所折射出的社会伦理元素,有着无与伦比的浓郁的生命张力,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间正道永不过时,并会永世传承下去。

15、相传庄子的先辈是宋国贵族的支裔,在一场内部斗争中遭到失败,被排斥在权势之外。后来的庄子离官隐居后就住在贫民窟,生活困苦,面黄肌瘦,靠打草鞋等劳作维持生活,过着相当狼狈的日子。

16、道家绝不只是消极的,它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的建设者。老子的道本身就是人间秩序的象征。后来黄老学说主张“道生法”,就是在道的基础上建立起不同于儒家的新的秩序。

17、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是儒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有其深远影响。

18、  为什么庄子的思想会有这种差别呢?这是与其理论有关的。《庄子》是以《逍遥游》开篇的,所谓的逍遥,是自身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不受外境的束缚,在面对的问题上游刃有余才可以达到的境界。这种游刃有余不仅表现在精神境界上,还有工作和生活层面上的,比如“庖丁解牛”。只有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达得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才可以享受极致的逍遥。当然,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是由其性格和学习能力决定,所以能够达到的层次总有高下之别。不管其他人,每个人只要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了,自己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19、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除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去运动。

20、(时间)4月17日下午14:30-17:00

21、庄子对儒家思想是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儒家的思想不适合当时的时代。在这个天下无道的社会,孔子之德并无实现其理想的空间。那种不考虑环境的盲目追求,就好象是螳臂当车,他们的勇气固然可嘉,可是其悲剧的命运早已经决定。在明知道结局的情形下,还不知退缩,似乎不能称是明智的做法。

22、  老子觉得要回归自然,不脱离自然,还要和谐的相处,不能违背这些,要保持人们的质朴,返璞归真是最高的境界。还追求“静”。无为而治以前的时候是讲的君王不用做很多,只需要顺应人心就好了。 

23、黄老学的无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阴阳诸家思想的融合,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24、事物对立转化、物极必反规律对于我们企业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公司形势好的时候,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麻木不仁,要从成绩中找问题,从优势中找劣势,从大好形势下找危机,这样才能使我们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公司遇到困难,出现危机时,我们也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面对困难,分析困难,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从而走出困境,创造辉煌业绩。对人的管理也是这样,对工作成绩显著、经常受到表扬的人,要提醒他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对工作表现不太好,受到批评甚至处分的人,要帮助他们放掉思想包袱,做好转化工作,树立争当先进的信心。对企业的规划发展同样也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牢牢掌握主动权,使企业能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25、  有的人认为“一气化三清”,“三清”其实是一个人;也有人认为“三清”应当是三个人,但是具体是哪三个人又说不清楚。就我以为,“三清”如果是一个人的话雕塑一个人就行了,何必要弄三个真身呢?但是不是一个人的话这三个人又都是谁呢?我以为最合理的认定应该是:元始天尊是老子,灵宝天尊是列子,道德天尊是庄子。

26、道家思想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然本质。道家要人们挣脱物之役、情之景、意之染、心之滞,从而成为至人真人。道家的人生智慧就是身重于物,知足知止。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实现这种自然人性,提升人的存在方式,过上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生活。道家思想给我们以许多启迪,可供我们运用。

27、译文:老子说:“柔弱的往往能胜过刚强的。”“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僵硬了;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干枯的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

28、  我们知道,“无为”是道家思想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意思是要尊重规律,顺其自然地发展,不要人为地去做改变。这个改变是作为人对物,或者是对其他人,也就是说我们自己不要去干涉其他人的生活,影响其他人正常、自然地发展。这个理论应用到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

29、道家从自然秩序中维系人间秩序,视自然理解自然更能形成人和自然界的一体关系。对于当代社会普遍重视的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自然是积极的思想资源。

30、老子提出“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有为”而来的。老子当时看到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而农民却田园荒芜,无以为炊;掌权人身带利剑,威压逞强,而百姓却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上挣扎。因此老子极力呼吁为政者要“无为”,从而消除统治者的强制性和干预性。老子认为,为政者能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31、物质文明带来的严重异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主义思想的大力张扬:主张回归自然,不脱离自然,与自然和谐为一。

32、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

33、  作为一个有名望的思想家,老子的这番言语可以看作是他站在“道”的立场上给孔子的一个提醒,有长辈教导晚辈的意思,不一定就是在泼他的冷水。但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信奉的道是自然之道,不太喜欢找事,也不主张主动去解决问题的。

34、  现在的道观里一般都会供奉“三清”神位。这“三清”是谁?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这些个名号当然没人有异议,但是对于名号下对应的个人,除了元始天尊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李耳没有争议外,其余的两个都有争议。

35、“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应当有借鉴意义。

36、科技:察天观几、以参为验,以术演道、以道御术,防止科技负面作用

37、译文:老子说:“想要收合的,必先张开;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索取的,必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

38、此外,道家特别注重养生,因此令人颇为迷惑:既然已经看淡生死,为何还痴迷于长寿?殊不知,智者养生,意在防病与修德;至于寿命,任其自然:人生贵精,而不贵长。

39、译文:老子说:“有道的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利物而无害;人间的行事,施为而不争夺。”

40、在历史上,代表着主流政治文化的儒家传统经常面临着来自道家的挑战,并在很多次的危机之中,借助于道家的批判智慧而得以延续发展。

41、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吧!

42、    《道家的人文精神》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子部学奖”。

43、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是生存和发展的要诀。

44、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45、  其实这个判断很简单,所谓的《道德经》,并不是说老子的道德修养就最高了,而是这“道德五千言”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写“道”,一个部分写“德”。“道”是规律,是道家思想的起源,“德”却是人遵从自然规律的反映。“道”写的是“天”(自然),“德”写的是“人”(人为),“天人”合也就是人去感知自然规律并做到与其相合,做出来的事恰如其分,这就是“道德”的真谛。

46、曲愈高,和者愈寡;智愈高,知者愈稀。且衣愈白,污染愈易;言愈高,误解愈多。道家经典,或语精省而境高远,或言简浅而意深隐:若拘泥于字面,则难悟其精华。——特别是其中的“无”,往往不是空空如也,而是介于有无之间。

47、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

48、评述:这里所说的“三宝”,“慈”,爱心加上同情感,这是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动力。领导者有慈爱之心,懂得关心和热爱属下,必能提高团队凝聚力;“俭”:俭啬即能培蓄能量,充实生命力。领导者坚持简朴,少私寡欲,上下就能团结一心创造佳绩;“不敢为天下先”即谦让、不争,上下关系融洽,环境更加和谐,还有什么难事办不成。

49、见素抱朴:素朴是原始纯真的状况,见素抱朴就是保持朴质、少私寡欲。一切巧饰的、为所欲为的都应当抛弃。

50、  什么是“齐物”呢?所谓的“齐物”,并不是说万事万物都是一致的,相反,万事万物是千差万别的,只是因为处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所以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就是“齐物”。当然,我们对“同一性”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每个人只要把你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你的人生就是与其他人平齐的,不用去管其他人有多大的功绩。因为你在看别人功绩的时候,你是在以己之所短与别人的所长相比,但是你自己的所长却没有表现出来;可能你自己的所长也是别人的所短,这是相对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这么一个所长,你要做的是找到并发挥它,尽量扩展它的深度,这就是“齐物”的理论。不仅“物”是可以齐的,“论”也是可以齐的;融合了“物”与“论”的统就是“齐物论”。

51、(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52、通过以上分析,儒家的名利观具有政治思想色彩,有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所描述的影子。而道家的名利观具有很现实的教育意义,做人不要唯利是图给自己寻找苦恼。

53、   现在的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水准,现在人们想要干什么都非常的方便,出门开车,坐飞机,想吃什么,只要有钱,全世界的美食都可以吃到。但是这样的繁荣背后,方便背后,带来的隐患是环境的破坏,生态的破坏。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等等。   

54、现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一种道家尊重自然的思想的一种延伸,一种具体化,把道家自然的思想实体化。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正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希望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55、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

56、  道家文化几乎伴随着华夏文化出生乃至成长,道家思想一代又一代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的,除了“黄老哲学”外,还有“承负思想”。

57、译文:老子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58、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虚无、齐物、守柔弱、纯粹素朴”五德。完成五德之后,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义”。

59、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体现的有: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60、(2)生命存在于自然。一是生命依赖于自然环境,生命必须依靠天地万物的供养才能存在。二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具有同根性,处于天然的联系之中。庄子将这种关系称之为人与天即天人合于天,合于自然,天人浑然不分的自然状态。

61、  我们应该重视对自身的反思,怎样才能挑起自身的责任,不给社会的其他人加深负担。没有一个人有义务为他人的过失买单,除非至亲至近的人出于情义愿意施加援手。我们不一定要助人,但是至少不能去害人。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去助人,扩大自己的影响。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尽量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尽量让自己的形象得到升华。当会赚钱成为了一种本事而不仅仅只是一种追求或者炫耀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修养已经提升了!

62、运用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观念,尊重自然客观规律,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63、治国: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休养生息、宽刑简政、兼容并包、依道生法,依法治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既是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也符合现代治国原则

64、老子哲学中所提出的主静说和庄子所提出的超脱说,所有这些思想都可以用来与人的心理修养相联系。人们通过这些心理修养的功夫,可以调适人的心理,保持人的心理平衡,从而能使人们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矛盾所引起的心理冲突面前,不致失去心态的平衡,导致心理与生理的病疾

65、老子哲学中所提出的主静说和庄子所提出的超脱说,所有这些思想都可以用来与人的心理修养相联系。人们通过这些心理修养的功夫,可以调适人的心理,保持人的心理平衡,从而能使人们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矛盾所引起的心理冲突面前,不致失去心态的平衡,导致心理与生理的病疾。

66、  列子(列御寇)是庄子的老师,著有《汤问》一书,庄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但是承继于列子。列子的成就没有庄子高,但也是有相当高的成就的。庄子在《逍遥游》里把列子归于“有待”的境界,既然是“有待”,就是要凭借外力,要有“灵宝”才能做到随心所欲。至于道德天尊,庄子的道德境界无疑是最高的,其修养还要超过老子。

67、道家的名利观用一句话概括“谦下不争,以守为攻”。在生活中提倡一个“淡”字,老子一句名言“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为什么要谦而不争?因为在道家看来,之所以争名利,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可人的欲望是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满足不了就会产生苦恼、伤害身体。

68、道家之所以关怀社会,是因为他们关怀生命,其社会关怀是生命关怀的反映。正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的关怀,道家才致力于对个体生存环境的改善。道家这种强烈的生命关怀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时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物质财富比过去极大丰富,人们的生存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人类生存的外在状况也有了根本改变。科技的发展,物质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眼光也更多地转向身外之物,从对金钱、权力、名利等身外之物的迷恋和追逐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外在东西而忽视了生命本身,甚至有的人为了身外之物以身试法,走向图圈,更有甚者,赔上了性命。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主流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而新的主流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处于价值失范状态,出现了价值断裂现象。

69、译文:老子说:“少发教令是合乎自然的。”“所以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

70、道家道德哲学的基本内容是“无为”、“无欲”、“无私”、“无争”,以柔软的方式去救治生命本能的盲目冲动,平衡人的自然本性和外物追逐引起的精神散乱,以开放的心灵破除执着,创造生命。道家的人生智慧对搞好修身养性无疑有极大的帮助,运用老子人生智慧的十大命题,将使我们的道德水准得到不断提升。

71、儒家。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字面意思是对人际关系及身心和谐的关注,用现代语言说,儒家管理是基于人性的管理。相应地,管理手段是“为政以德”,即使在施行法律的时候也不忘道德教化的结合使用,始终强调人性关怀、伦理亲情的感化、劝谕功能,强调“诚”、“信”、“忠”、“恕”等品质的培养、塑造。儒家管理的推行途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从自我管理开始,再到家庭管理、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这几个过程的关系既体现为逐层演进又表现在彼此的相互渗透印证中。总起来说,儒家管理是强调自我责任、注重和谐、注重整体利益的管理。近几十年,日本是运用儒家智慧最成功的例子。被称为“日本近代企业之父”的涩泽荣著有《论语讲义》,解释儒家管理思想,并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以此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日本,非常多的企业家自觉学习儒家经典,并力求化为己用。实际上,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人思想、行为、性情的主线,无论其优劣,他总是在以各种形式或隐或显地塑造、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72、  中国有句老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可是,从古到今,在生活中,经常见过或听过有的人积德行善却眼前无福,有人作恶多端却得享天年?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好的好心得好报呢?

73、天地自然法则。天不为天,地不为地,天地而为万物,万物兴则天清地灵。人不为己,而为天,而为地,而为民,天地人和,则自己通达。掌握得好,你在人世间就法力无边,连鬼神都能号令,何况人。

74、对老子的出生也有一个传说。据传,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午,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来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75、那“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的含义:(1)实存意义的“道”。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2)规律性的“道”即“对立转化的规律”,循环运动的规律。(3)生活准则的“道”。即道德。作为人类生活方式和处世方式的准则。

76、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家文化了解有限误解较多。譬如历史上便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道家重天道、轻人道,重自然、轻人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77、译文:老子说:“过分的爱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过多藏货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78、道学认为:人生在世为名利去努力争取是对的。但要“谦下不争,以守为攻”,不要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名利欲望去争执,因为,个人的名利欲望是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满足不了,自己还会产生苦恼,因苦恼而生病伤害身体。

79、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要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80、儒家经典著作当中,到现在只有《论语》被翻译成瑞典文。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81、    承接殷周之际祖先崇拜的人伦传统,先秦诸子于春秋战国时期汇聚成一股澎湃的人文思潮,绵延至今。以儒道为代表的华夏文明从治身与治国两个方面拓展其学说,儒家发扬道德心与人性之善,而道家阐发审美心与人性之真和美,从不同的面向安顿个体心灵,进而建构群体秩序。

82、儒家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教育,对当代人的价值在于思想价值观的修正。

83、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是通过各种修炼而达到永恒不死的至高完美境界,“因而开创了中医养生学”;又从炼丹实践中发明了火药,中国四大发明都与道教有关。

84、作为我们企业运用“无为而无不为”观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我们的企业发展中也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心要热,头脑要冷。每干一件事,都要认真分析它的可行性,要进行科学论证,以防超越客观规律。但一旦看准了的事就要说干就干,尽力去“为”,以尽快取得成效。

85、道家思想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

86、  也许有人会问:“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作品直接被冠以《道德经》,也被称为“道德五千言”,庄子的道德境界怎么会超过老子呢?

87、上面老子人生智慧的十大命题是老子对人生的感悟。老子通过冷静对照,提示了淡泊宁静的生活旨趣,对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具有极大的教益。十大命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谦虚谨慎,为而不争。社会上的一切矛盾,人们之间的一切纠葛,无不出于相争——争名、争利、争功,无一处不在伸展私己的意欲,无一处不在竞逐争夺。为了消除人类社会的纠结,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一定要有谦虚谨慎、为而不争的风格。让我们遵循老子哲学,做到:要“无为”,不要“妄为”;要“质朴”,不要“巧饰”;要“柔软”,不要“刚强”;要“淳和”,不要“燥进”;要“知足”,不要“贪欲”;要“奉献”,不要“侵占”;要“慈爱”,不要“伪诈”;要“谦退”,不要“抢先”。并努力做到为人类创造财富,却不据为已有,无私奉献他人,却不争夺功名,人人都具有这种伟大的道德行为,我们就一定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人类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88、上善若水:上等善良的人物像水一样。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一是柔;二是停留在最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其相争。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能尽所其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

89、  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的意识中都没有“个人”只有“家人”的意识,所以《周易》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不是说:积善之人,积不善之人。其实中国人心中自我的成分比较少,换句话说每个成熟主流的中国人都是在为别人活着。想想家里的父母妻子孩子,这世界上也就没有苦是忍受不了的,而做坏事之前也得想想家人,想想子孙后代,坏事做了,承受后果的除了自己还有家人和子孙。

90、现代化社会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人们掌握了强大的征服自然的力量,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又给自然界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打乱了自然的和谐,破坏了生态的平衡,给人类自己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人类正在自己毁灭着自己。

91、精气神法则。人不贵身,苦其心志,不强求享乐,则身强力壮,则智达慧敏。实践证明,按《道德经》“清静无为”法则养生,才有持续持久功效。修养得当,可成仙成神,更不可能生病了。

92、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道教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使得道家与道教之闻又具备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93、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

94、一般人把“清静无为”理解为方法,即清淡清静的生活方式,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不完整的。“清静无为”不但是方法问题,而且还是角度问题,即倡议私利方面的无为和社会方面的有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良好效果。

95、译文:老子说: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96、道家具有批判意识并没有使它成为一个否定者,同时,它也针对现存世界提出新的价值和秩序学说。

97、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98、道家。道家非常注重对管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出“道法自然”,即管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一切要顺应自然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在管理方式上,道家认为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责时,不应勉强作为,不可越权行事,而须因势利导,营造一个放权下属的宽松氛围。表面看来,管理者似乎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不必做,但自己的组织却被整饬得井井有条。道家同时也创建了一整套管理艺术,如静观待变、守弱用柔、知盈处虚、居上谦下、不争之争、见微知著、欲取先予、以曲求全、藏而不露、知足常乐等。道家的“无为而治”与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中的倡导的“自动化管理”、“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化管理”有着微妙的相通之处,同样致力于避免干预、提倡自由、鼓励下属发挥创造性与积极性。从道家的管理模式或管理风格中,可以看出对科学管理的崇尚、对个人创造能力的尊重及对管理绩效的追求。道家管理艺术中,如“见微知著”、“欲取先予”等,更是经常被企业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99、阴阳调和,方能长久。介于阴阳之间,不偏不倚,便是万物最稳定的状态。而中庸之理,易行难知;向阳之心,乃人之常情:圣人以己度人,故成人之美而尽心传道。

100、  因为万事万物之间有了这种同一性,所以对于庄子来说,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等级观念当然也就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每个人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争取最大程度的“逍遥”的统一。每个人都把自身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这是以“道德”的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这种精神尤为必要。

101、   这个学说讲究的是这个“道”是最高的真理,也是这个大千世界的本源,是根。最开始的时候道教在我国的发展十分的繁荣,后面佛教传进来以后,逐渐的信奉佛教的人就慢慢的超过了道教。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讲究的是修炼。   

102、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103、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将自然规律加以合理的利用,转化成为生产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并推动了我们继续研究自然规律的热情。

104、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105、知雄守雌:“雄”比喻刚动、躁进,“雌”比喻持静、守柔。“知雄守雌”就是深知雄强,却安于雌柔。对于雄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而后执持“雌”的一面,实为居于最恰切妥当的地方而对于全面境况的掌握,从而可以达到主宰的目的。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