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
1、表面上霍尔顿是个玩世不恭的坏孩子,但实际上他却有颗纯净善良的心。他爱自己的妹妹,就在见她的那晚,霍尔顿说出了这段话:“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说,他想像着在一大片麦田里,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游戏,周围除了他没有一个大人。他就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旁守望着,看哪个孩子朝悬崖奔过来就捉住他,不让他掉下悬崖。这是他的一个美好幻想,也是他美好心灵的见证,他希望那些快乐的孩子不要跌入悬崖,而是永远快乐的奔跑,而那麦田似乎象征着物质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满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悬崖。但是最后,霍尔顿还是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2、有意思的是,作者塞林格写完这部小说成了名人以后,自己反而带着妻子到森林里隐居了起来,而且晚年的时候留下遗嘱,绝不允许这部小说被拍成电影。所以,我们看到了无数名著改编成了电影,唯独没有《麦田里的守望者》。不过,有人还是把塞林格的故事拍成了传记电影,叫《麦田里的反叛者》,如果你还是读不懂原著,倒是可以先看看这部电影,或许你就理解了书里的很多内容。
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4、除非他们自己掌控局面,这些高智商的人都不想跟你进行高智商对话。
5、在早读时间,我和英语老师都不断地向孩子们传递学习氛围、读书状态的重要性,一天天下来,孩子们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个人都表现出对朗读的热情,每天的早读时间都越来越让我欣慰。(麦田里的守望者)。
6、为什么一个品性如此高尚的人,却是个同性恋呢?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霍尔顿充满了疑惑。
7、没能破解塞林格的魔咒,请别“穿越麦田”。在塞林格离开人间多年的今天,愿他孤独的灵魂得到安息。摘抄《麦田里的守望者》并加以赏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片段:“有那麽一大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游戏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赏析:手里的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看起来和漂亮,但不华丽,只是赏心悦目。
8、到这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含义已渐渐明晰。让孩子一路哼着歌走着,不要给他太多的管束和要求。来往的车辆以刹车避免对孩子犯错后的致命伤害。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的,是一个个成长路上自由自在的孩子啊!
9、之后,霍尔顿托人带话给正在学校上课的菲苾,希望在他去西部之前出来见上一面。在等待菲苾的过程中,霍尔顿在博物馆遇到了两个想要去看木乃伊的小男孩。
10、离开学校的霍尔顿住进了一家小旅馆,在那里他真真切切的看到了成人世界特有的肮脏、丑恶、欺骗和暴力,时间是最冷漠无情的,这样的世界最终会逼迫他妥协、屈服,所以他开始对成长感到恐惧,烦闷甚至惊讶。但在大街上看到两个修女却让他烦闷的心情得到了片刻的安宁,为着这来之不易的同类人,霍尔顿捐出他了所剩不多的10块钱。
11、要是你说了,你就会开始想念所有人。——塞林格《麦田守望者》你一定得认识到自己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一定要对准那个方向出发,要马上。(麦田里的守望者)。
12、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
13、《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14、走出安康阅读吧,蔚蓝的天空中时不时飞过几只鸟儿,望着一江碧水,我突然想起李白的诗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学们,让我们一同挂起理想的风帆,在这广阔的世界中“乘风破浪”吧!《麦田里的守望者》优秀读后感8《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一个令我产生憧憬的书名。怀着一颗真切期待的心情我打开了这本书。
15、女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小提琴什么的,得有个出色的音乐家来演奏才行。
16、尽管全书脏话不断,内容也常有招妓等少儿不宜的部分。但该书却表达了对孩子真心实意的爱护,对单纯世界的美好追求:霍尔顿守护妹妹的成长,不想让妹妹被世俗污染;他对那个虚伪的时代的反抗,其实也是对美好心灵的苛求。
17、“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18、除非他们自己掌控局面,这些高智商的人都不想跟你进行高智商对话。
19、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20、国庆收假之初,孩子们似乎都显得有点心不在焉、劲头不足,等到第二天课间操的跑操训练时间,班上竟有两个孩子仅仅跑完一圈,就开始懒洋洋地躲在一旁偷懒。八天长假,气温骤降,淫雨霏霏,开学好不容易天气转晴,若是还不抓紧天时地利人和锻炼一下,可真是辜负了这久违的阳光。于是我立马催促着他们不要掉队,可他们微缩着身子,两只手也插在裤兜里,一脸不情愿。无论我们眼前一个接着一个跑过气喘吁吁的同学,这两位孩子的眼睛也看向他们,他们都始终是无动于衷。
21、如何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守住自己的教室
22、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23、麦田里的守望者从1951年出版以来给全世界无数彷徨的年轻人心灵的慰藉。
24、对于他们此刻的木讷,我表示很费解。我从没有把跑操视为一件小事,正如我不愿意默许任何一个试图向我请假的孩子,因为这可以从侧面体现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十三四岁的少年,要是连基本的体育锻炼都像这般无精打采,缺乏生命的朝气和活力,如何以积极昂扬的态度面对生活?作为班主任,我不想让他们得过且过,养成不良习惯。须知人的习惯就如走路一样,选择了一条道路,人就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这就是“路径依赖”。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一个好吃懒做,好睡懒觉的人,很难做得到勤奋学习。“运动运动,思想先动。”我尽力收起自己的苛责,一番谈话之后,我们基本达成一致的目的——中午带着他们去田径场把偷懒的两圈补回来。
25、他之后又相继创作出《弗兰尼与卓埃》《木匠们,把屋梁升高》和《西摩:一个介绍》作品,但都没有超越《麦田里的守望者》。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
26、我的姥姥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是我妈妈,还有两个分别是我的二姨,三姨。
27、作者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1/1——2010/1/27)享年91岁,一九一九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奶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一九三六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从一九四零年在《小说》杂志上发表他的头一个短篇小说起,到一九五一年出版他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止,在十余年中他共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有些短篇还在《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使他在文学界有了一点点名气。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则使他一举成名。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尤其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一时间,就像模仿少年维特一样,模仿霍尔顿的言语行动和穿着,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此后他隐居到乡下,特地为自己造了一个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作书房,每天早晨八点半就带了饭盒入内写作,直到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准进去打扰他;如有要事,只能用电话联系。他写作的过程据说还十分艰苦,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他写作的进度越来越慢,十年只出版三个中篇和一个短篇,后来甚至不再发表作品。偶尔有幸见过他的人透露说,他脸上已“显出衰老的痕迹”。他业已完成的作品据说数量也很可观,只是他不肯拿出来发表。不少出版家都在打他的主意,甚至在计划如何等他死后去取得他全部著作的出版权,但至今除本书外,作者只出版过一个短篇集《九故事》(1953)和两个中篇集《弗兰尼与卓埃》(1961)及《木匠们,把屋梁升高;西摩;一个介绍》(1963)。
28、这句话霍尔顿一直留在脑海内,并深深地影响着他。最终霍尔顿想要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是如这句话所言:
29、《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本文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路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30、安东里尼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由他所处的现实社会孕育出来的,符合客观现实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他对霍尔顿的这番忠告,从成人世界的立场看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解除少年霍尔顿心中的困惑。麦田里的守望者句子赏析十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谢谢麦田里的守望者佳句欣赏
31、故事的最后,霍尔顿还是回了家,面对自己不得不面对的父母和他们为他选择的下一所学校。这就是青少年心中最无奈的事情吧:当自己的能力还无法支撑起心中的梦想时,只能向现实做出妥协。
32、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孜孜不倦教导霍尔顿,本人却“老得快要死了”,穷得买一条毯子就能十分开心。
33、新教育实验的奥秘何在?新教育之光——《教育》点燃教师以教育家情怀育人的圣火
34、Afterbeingexpelledfromschoolforthefourthtime,holden,asixteen-year-oldboyfromtheaffluentmiddleclass,didnotdaretoreturnhome.
35、霍尔顿的妹妹,天真可爱,十分喜欢和依赖霍尔顿,喜欢当小大人。最后,改变了霍尔顿的主意。
36、霍尔顿和老萨丽的约会在这里就不多做叙述了,正如霍尔顿所说,“和一个假模假式的姑娘看一场假模假式的日戏有什么好描述的呢?”
37、发现学习:发新知识的奥秘,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大师)布鲁纳论教育
38、汽车来去飞驰,刹车声响成一片,他的父母却一点也不注意他。这让霍尔顿的心情舒畅了不少,心里不再像先前那么沮丧。也许一看到孩子,霍尔顿就能联想到自己的妹妹,所以心情就会好起来。
39、这真是扭曲、畸形又可笑的想法!最后,霍尔顿不得不提出换房,和傻杂种斯特拉德莱塔住在一起,因为他的箱子和霍尔顿的一样好,没那么多麻烦。
40、比起去年当班主任,我的心态稳定了很多,能以更加孩子气柔和的语调和孩子们交流,也能够及时给发言的同学反馈和评价,是我的进步。当班级管理中出现了麻烦,矛盾时,我也会想起之前尹老师说的:“班级管理,有时要去管,有时要去理。有的学生你不用刻意地去“管”,而要去“理”他,跟他讲清楚道理,他会明白的。”
41、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惶,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42、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43、我为什么喜欢图画?——从图画书开始爱上阅读
44、然而,当霍尔顿把箱子也扔到床底下好不让斯莱格尔产生自卑感时,老斯莱格尔又把箱子从床底下拿出来放回柜子里。后来,霍尔顿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斯莱格尔想让人家把霍尔顿的箱子看作是他的。这样他就能有所谓的优越感了。
45、如果我把手放在你的后背上,我觉得我手下面什么都没有--没屁股,没腿,没脚,什么都没有——那你就是伟大的舞蹈家了。
46、我经常要对别人说“很高兴见到你”,尽管我见到他们根本不高兴。
47、新学年,新起点,如何开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48、初看之下的霍尔顿是整个学校的异类,所以他才会被开除,但回看霍尔顿学校里的人们,为师者,见利忘义,谄媚伪善,为友者,麻不不仁,无所事事,就连学校中他唯一敬畏的老师都在重复教导他钱的重要性,这样众人眼中的一流学校的实质就是一个外表光鲜的烂苹果,而霍尔顿是唯一一个看出学校本质的人,他清楚的意识到这所学校一无是处,毫无发展,所以他终究是不属于那里的。
49、这个时候,霍尔顿的母亲回来了,尽管菲苾骗过了她母亲,但霍尔顿还是必须得走了。菲苾将自己攒下来过圣诞节的钱都给了霍尔顿。霎时间,霍尔顿哭了,哭得很伤心。
50、但他的内心却又是善良的。他为自己早逝的弟弟感到无比心痛,时常怀念着他“不会有人比他再聪明了”。他疼爱自己的妹妹,即使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也不忘买给妹妹她最喜爱的唱片。他比大多数人包括成年人都要清醒。“我现在只是在过年轻人的一关,谁都有一些关要过的,是不是呢?”“你不管做什么事,如果做得太好了,一不警惕,就会在无意中卖弄起来。那样的话,你就不再那么好了。”试问有多少人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些?
51、霍尔顿惊呆了。他愿意自己卑微地活着,却不愿意菲芘失去快乐。
52、后来我通过网络再次了解了一下作者塞林格,他的一生只有这么一部作品,发表完这本书以后他就销声匿迹了。在现实生活中霍尔顿没有妹妹,据说后来他也疯掉了。也许他就是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小的时候都是聪明,自信,善良而为什么长大以后却变得幼稚,贪婪呢,作者非常讨厌成人之间的虚伪与势利。于是选择逃离,在我的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别人的信任,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的去伤害别人。还有一些人为了迎合社会,学会欺骗和伪装,比如给别人一个假笑,因为追逐名利,让人们之间缺少了那种温暖。
53、他知道他一定会被这个污浊的世界改变,可是他还想努力保护纯洁的孩子。这是属于青春最后的倔强。
54、整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全书,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的16岁少年。他因被开除而又不敢回家而开始了流浪生活。倒扣鸭舌帽,穿大号风衣,抽烟、醺酒。他厌恶这个世界,讨厌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但他自己却挥霍无度。
55、少年们厌恶着现实,怀疑着一切,总叫嚣着要改变一切丑恶。
56、请你开启“书式”暑假模式——"大阅读”为儿童的幸福童年奠基
57、“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58、那时霍尔顿觉得,安东里尼先生是个好人,是个纯洁的人。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59、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60、如果一个漂亮女孩来见你,谁他妈关心她迟没迟到?
61、该书发表于1951年,成书背景大抵为战后的美国。不难想象,塞林格在这个时候写一本书是一种什么心理:大抵不过是迷茫焦躁和不安,以及对战争的厌恶情绪。这也是当时弥漫在美国整个社会的一种普遍情绪。
62、霍尔顿因为自己的叛逆,被学校开除,躲着自己的父母,要妹妹用自己攒下来过圣诞的钱接济自己,这一切都是代价,足够大的代价。
63、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作者把重心放在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剖析上,他以细腻而探析的笔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的矛盾心态,描绘出霍尔顿复杂的精神病态。国内外分析霍尔顿精神病态的文章很多。
64、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种象征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名字,可以让人觉得它不应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65、聪明可爱的弟弟艾里早逝,很多亲戚、朋友来参加丧礼,似乎非常隆重。但真正感受到痛苦的,能记住艾里的,只有母亲和自己。
66、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67、在今天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个概念:慎独。指的是一个人一旦独自待在一个没有其他人的地方,便会容易会想要做一些肮脏龌蹉,或者其他不被传统伦理道德接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