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名言名句
1、辜鸿铭刻意追求与众不同,大凡别人赞成的,他就反对;别人崇拜的,他就蔑视。时兴剪辫子时,他偏要留辫子;流行共和主义时,他偏要提倡君主主义。由于他才智出众,凡事都能谠言高论,自圆其说。
2、八国联军侵华,辜鸿铭还曾经用拉丁文在欧洲发表了一篇爱国文章,使欧洲人对他相当崇拜。
3、1919年,张勋六十五岁生日时,辜鸿铭送给这位尸居余气的“辫帅”一副贺寿联,上联是“荷尽已无擎雨盖”,下联是“菊残犹有傲霜枝”。意思是清朝灭亡了,那顶官帽已经全无着落,但还留下一条好端端的辫子,足可笑傲于这个寒光闪闪的时代。
4、inflict(ɪnˈflɪkt) v.使遭受打击;使吃苦头
5、而他在西方获得赫赫之名,多半由于他那机智有余、火花四溅、酣畅淋漓的英文实在太出色,他那专搔痒处、专捏痛处、专骂丑处的文化观点实在太精彩,令欧洲学者为之心折,敬佩有加。(辜鸿铭名言名句)。
6、一次,一个社交界很活跃的英籍贵妇在宴会上问辜鸿铭:“辜先生,您曾为中国的纳妾制辩护。可是从普遍的人性来说,为什么一个男人可以娶许多女人,而女人则不可以反过来有很多男人呢?”辜鸿铭平静地回答说:“男人好比是茶壶,女人恰如是茶杯,夫人见过一把茶壶配四只茶杯,可曾见过一只茶杯配四把茶壶的?”此言一出,贵妇人无言以对,在场的人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大叫其辩妙不可言。
7、许多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辜鸿铭
8、“许多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9、昔者,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10、年纪轻轻的辜鸿铭,已经懂得如何回敬那些自以为是的洋人了。
11、鉴于上述,辜鸿铭有资格比较东西方文化。他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与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
12、Thedoctrineisunchangeable.
13、peril危险 +ous 形容词后缀 →危险的
14、当年,欧美人在中国简直就如同洋菩萨,到处受到尊敬,辜鸿铭却对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十分反感,他决定不失时机地羞辱白人,以证明中国人才是真正优越的代表。有一次,他在电影院看电影,想点着一支一尺长的烟斗,但火柴已经用完。当他认出坐在他前排位置的是一位苏格兰人时,他就用烟斗和蓄有长指甲的手指轻轻地敲击那个苏格兰人的光头,一副傲形于色的样子,以不容拒绝的口气说:“请点着它!”那个苏格兰人被吓坏了,以为撞煞,遭遇了中国黑道上的老大。苏格兰人自忖开罪不起,只得乖乖地捣出火柴,抖抖索索地点着辜鸿铭的烟锅。辜氏深吸一口,吐出一团烟雾,同时也吐出了心头积郁的那口鸟气。辜鸿铭在洋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幽默,某天,辜鸿铭在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你说这是谈佛理,谈哲学,还是故弄玄虚?反正他这一套足够唬住那些洋鬼子。辜鸿铭辩才无碍,他既能在西洋人面前稳操胜算,也能在东洋人面前棋高一着,即便他面对的是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那样的高段位选手,他也能赢。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居停期间,他与张之洞有过接触,作为见面礼,辜鸿铭将刚出版不久的英文译本《论语》送给伊藤。伊藤早有耳闻――辜氏是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他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只好微笑颔首。辜鸿铭殊非当时一些泄泄沓沓的士大夫所可比拟,他生平喜欢痛骂洋人,反以此见重于洋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洋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到了痴迷的地步。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要二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15、辜鸿铭聪明是聪明,但某些观念,确实也难以让人接受:
16、辜鸿铭以独特的视角,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
17、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有一次,他祭祖时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
18、“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
19、让辜鸿铭备感欣慰的是,两房妻子相处愉快,这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人生乐趣。用辜鸿铭自己的话说就是:“吾妻淑姑,是我的‘兴奋剂’;爱妾贞子,乃是我的‘安眠药’。此两佳人,一可助我写作,一可催我入眠,皆吾须臾不可离也。”
20、他日中国文化之兴盛,必源于今日之文学革命!
21、辜听了之后,用纯正娴熟的英语将整段文章朗诵出来,然后说:“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这几个英国人惊愕的看着辜鸿铭,随后悻悻离开。
22、辜鸿铭至死都不忘与人斗法,他想刻一枚图章,在上面印上自己的履历:“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还说一定要把康有为的那枚“周游三十六国”闲章比下去。
23、为了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人人都能当家作主,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
24、对于自己的辫子,辜鸿铭很引以为豪。英国文豪毛姆回忆,他到辜家拜访的时候,辜鸿铭曾把他的小辫子拿在手里,神气十足地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
25、我们也要准备,做共工这样的,万死不辞。勇于彻底粉碎旧社会的猛士。
26、作为保皇d的辜鸿铭,以他固执尖锐的个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北大任教的时候,梳着小辫子走进教室,结果引来了学生的哄堂大笑,这些心高气傲的天之骄子根本看不起这样老派的打扮,认为这是落后和奴性的表现,然而辜鸿铭坦然对之,一句话让这些年轻人都无言以对,他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27、(2)许多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28、 ●辜鸿铭虽然留着辫子,但是对于掌权者却并无谄媚之意。当年慈禧过生日时,辜鸿铭曾当即作诗一首:“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后来袁世凯当政,遭到辜鸿铭骂得最狠,他曾骂道:“人谓袁世凯为豪杰,吾以是知袁世凯为贱种也!”由于袁世凯出身行伍,便很喜欢说自己没学问却很实干,曾向德国公使吹嘘道:“张中堂(张之洞)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办事的。”辜鸿铭听了不假思索地开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道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辜鸿铭并非一味地狂傲,也并非一味地骂人,他的心中其实有自己的标准。新文化运动时期,辜鸿铭的同事胡适、学生罗家伦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因为二者提倡白话文,辜鸿铭简直气得不行,而且胡适还 ----张笑恒《民国先生:尊贵的中国人》
29、1913年,袁世凯向以汇丰银行为首的六国银行团搞“善后大借款”。六国银行请辜鸿铭做翻译,辜鸿铭狮子大开口,要六千银元。银行团考虑到他是难得的语言天才,只好答应他。辜鸿铭聘期一到,就立即走人,临走时他说:“所谓的银行家,就是晴天千方百计地把伞借给你,雨天又凶巴巴地把伞收回去的那种。”
30、除了幽默的讽刺,辜鸿铭还用英文写了很多揭露西方的文章,其中不乏机智犀利之作:“什么是天堂?天堂是在上海静安寺路最舒适的洋房里!谁是傻瓜?傻瓜是任何外国人在上海不发财的!什么是侮辱上帝?侮辱上帝是说赫德税务司为中国定下的海关制度并非至善至美!”
31、有一年,辜鸿铭在北大主讲英文课。当时男女刚刚实行同学,他忽然看见座位中有女生,大吃一惊,有人告诉他这是新招的女学生,他怀疑别人听不懂。当女生读给他听后,他仍以音不对把人赶出教室。下课后,辜鸿铭立即找到蔡元培报告,说“教室中忽发现女性,男女授受不亲,请辞去教职”,一时传为笑柄。
32、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人对中国虎视眈眈,他其实是讲日本文化的土壤是中国,如果一味追崇西方,摒弃中国,日本文化就像无根之花,迅速衰亡。
33、 ●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 ----辜鸿铭
34、今天是辜鸿铭先生诞辰纪念日。辜鸿铭先生是上世纪初期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出生于马来亚(今天的马来西亚),精通9国语言,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越来越推崇西方文化的同时,唯有他坚守自己的立场,固守传统国学不可废弃。在北大教书时,辜鸿铭被学生称之为怪杰,很多人被他渊博的学问所吸引,但也有人因为他固守传统礼教而攻击他。辜鸿铭先生是第一个将中国的古代经典《论语》《中庸》用英、德两种语言翻译到西方的人。在当时的东西方世界拥有盛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是他的同学,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与其有频繁的书信来往。英国近代著名小说家毛姆1920年曾千里迢迢专程到重庆拜访他,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和印度作家泰戈尔都来华与他谋面,这个曾与泰戈尔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人,曾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时光流逝,岁月辗转,而今一个新时代已经开启,但像辜鸿铭先生这样一位有性格、有坚守、能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中西方文化的学者,仍然是一个时代的传奇,理应被我们铭记。
35、所以,日本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他不希望大家把传统文化丢了,全都投向西方。正是由于日本丢弃了中国文化,学习野蛮的西方殖民文化,才会对中国发动侵略。
36、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37、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
38、民国初年,辜鸿铭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他第一次拖着辫子走上北大课堂的时候,台下的学生哄堂大笑。辜鸿铭没有感到难堪,他等学生笑完,清了清嗓子说:“诸位不必笑,我头上这根小辫子,要想除去容易得很,但诸君心里那根辫子,要想除去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学生们听到这句话,都沉默了。
39、没想到,银行团竟爽快地答应下来。然而,由于生性厌恶这种“铜臭熏天”的地方,再加上了解各国借款给中国的不良动机,聘期一到,辜鸿铭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临走时,他还特意留下了一句让人哭笑不得又寓意深远的话:“银行家,就是当天气晴朗时,硬要把雨伞借给你,而阴天下雨时,又恶狠狠地将伞收回去的那种人。”
40、1884年遵从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命,回到了中国。经人引荐,辜鸿铭担任了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幕僚。
41、“我之留辫不剪,纯属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体现。”
42、不管是毁与誉、捧与谤,辜鸿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思想史上,都是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
43、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辜鸿铭
44、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45、蔡先生点了翰林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而我自从跟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这种人哪儿有第三个?(辜鸿铭五四运动时与蔡元培共同进退)
46、在《走向共和》中辜鸿铭第一次出场,就是替洋人记者提问南洋大臣张之洞。
47、辜鸿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学贯中西,纵横古今的人,辜鸿铭头上有一大堆的博士头衔,据说总共有十三个。同时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语等八种语言,在语言方面似乎有着天赋异禀。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等等都曾留下他刻苦攻读的身影。名校、名师再加上个人的悟性造就了一位出类拔萃的天才。这样的人才,就是放在当今,也不可多得。
48、“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49、有一天,辜鸿铭在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亮,辜鸿铭笑说:“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他的这一套所谓东方哲学还真能唬住那些洋人。
50、congenial(kənˈdʒiːniəl)
51、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
52、“好,以攻为守,避开醇王爷,对事不对人,让李鸿章偷鸡不成蚀把米!”
53、街门面西,是一个随墙“小门楼”;院内的三间北房是起脊瓦房,一间南房是灰顶平台,建筑面积共计6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柏树胡同26号与相邻的院落一起被征用,改建成王府井旅馆。
54、当时,有一种说法众人皆知:洋人孰贵孰贱,一到中国就可判别,贵种的洋人在中国多年,身材不会走形变样,贱种的洋人则贪图便宜,大快朵颐,不用多久,就会脑满肠肥。辜鸿铭借题发挥,用这个说法痛骂袁世凯:
55、在辜鸿铭身上,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他是一个全盘西化的人,但却是一个保皇d。他回到中国后,除了工作就是研究经史子集,在外国学者眼里,他是一个狂热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代言人。或许因为他维护中国文化的狂热,显得有些一味地复古,政治上相当幼稚,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保皇派,甚至为慈禧大唱赞歌。
56、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
57、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愿民族之巅繁荣昌盛,百盛不衰至此敬礼。
58、某天,辜鸿铭在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
59、中国人没有宗教,不是中国人不想要宗教,或者更为正确,因为他们没有感到对宗教的需求,中国的道教和佛教,其寺庙、仪式和典礼的消遣娱乐意味超过了教诲和启迪,它们触动了中国人审美的感觉,胜于触动他们的道德感和宗教事实,它们诉诸于想象力多于人们的精神或灵魂。
60、而且其人格非常孤傲,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时,自任大元帅。辜鸿铭在别人的引荐下见到了张作霖,那位匪气十足的张大帅倒是对辜鸿铭一身油光锃亮的清朝服饰和一条灰白的小辫子很感兴趣,但是不知此人有什么来头,见面就冒失的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铭马上联想起当年张之洞对他的礼遇,很是对张作霖这种土豪有些不屑,独自拂袖而去。
61、柏树胡同属北京东城区东华门地区,是东四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三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南大街与王府井大街,长530余米。
62、中国人过着一种精神的生活,它不像头脑或智力是一件坚硬、呆板、严格的仪器,用精神去思考,不可能做到像头脑或者智力的思考一样稳定而严格,中国人缺少精确。
63、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64、他的学生汪曾祺曾评价说,沈先生的课,“毫无系统”,“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听他的课,要会“举一隅而三隅反”才行。
65、但这并不表明,他对慈禧太后就没有微词。万寿节时,湖广总督府大排宴席,大放鞭炮,唱新编爱国歌。辜鸿铭对同僚梁星海说,有爱国歌,岂可无爱民歌?梁星海便怂恿他试编一首。辜鸿铭有捷才,稍一沉吟,便得四句,使满座为之哗然。
66、很多人认为辜鸿铭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蔡元培对他有知遇之恩,否则他可能会说中国只有他一个好人,我个人却深不以为然。
67、外国人听不懂,但辜鸿铭肯定是听得懂的,他可是把“四书”中的三部书,《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成英文了。真是牛叉霹雳带闪电,多少中国人读《论语》、《中庸》和《大学》都读不懂,更不用谈翻译成英文了。
68、“张文襄(张之洞)学问有余,聪明不足,故其病在傲;端午桥(端方)聪明有余而学问不足,故其病在浮。文襄傲,故其门下幕僚多为伪君子;午桥浮,故其门下幕僚多为真小人。”
69、诙谐的人可能严肃,古怪的人也很可能正直,辜鸿铭生平最看不惯官场里的蝇营狗苟。
70、辜鸿铭捍卫中国传统,在清末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显得不合时宜。但是,他对某些庸俗文化的副作用发出的警告,至今听来仍觉新鲜:
71、辜鸿铭后来在1924年,在日本还做过一场颇具争议的演讲,在这场演讲中,他说了两句话,一句是:
72、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人才救国,这正是我蔡元培之追求的理想!
73、君去矣,甘将热血红青岛:吾来也,不许狂奴憾泰山。
74、这样导致,他反对解放女性,反对不裹小脚,甚至为这三寸金莲而疯狂:
75、辜鸿铭被人们称为“清末怪才”,其实换现在的话讲,他这叫实力装B,举几个例子:
76、辜鸿铭曾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过:“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可见他对蔡元培颇为尊重。1919年6月初,北大教授在红楼开会,主题是挽留蔡元培校长,大家都无异议,问题只是具体怎么办,拍电报呢,还是派代表南下。大家都讲了一番话,辜鸿铭也登上讲台,赞成挽留校长,他的理由很特别――“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非得挽留不可”,这么一说就显得滑稽了。好在大家的立场和意见一致,才没人选择这个时候跟他抬杠。
77、曾有两位美国女子驳斥辜鸿铭说:“女子倦时又何尝不可将男子作为手靠?男子既可多妾多手靠,女子何以不可多夫?”辜鸿铭从容审辩,这便是众所周知的茶壶茶杯之说。
78、...aperilousjourneyacrossthewar-zone...
79、“前代缠足,实非虐政,我妻的小脚,乃我的兴奋剂也。”
80、 辜鸿铭经常将孟子的那句名言挂在嘴边,“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雄辩滔滔,亦诡辩滔滔,其雄辩与诡辩如山洪暴发。势不可扼,难以阻截,当之者莫不披靡,不遭灭顶之灾不得解脱,英国作家毛姆和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都曾领教过他的厉害。有一次,辜鸿铭在宴席上大放蹶阔:“恨不能杀二人以谢天下!”有客问他二人是谁,他回答道:“是严复和林纾。”严、林二人均在同席,严复涵养好,对辜鸿铭的挑衅置若罔闻,林纾则是个暴脾气,当即质问辜氏何出此言。辜鸿铭振振有词,拍桌叫道:“自严复译出《天演论》,国人只知物竞天择,而不知有公理,于是兵连祸结。自从林纾译出《茶花女遗事》,萃萃学子就只知男欢女悦,而不知有礼义,于是人欲横流。以学说败坏天下的不是严、林又是谁?”听者为之面面相觑,林纾也无从置辩。
81、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政者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所,其他的星星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82、 辜鸿铭曾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过:“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可见他对蔡元培颇为尊重。1919年6月初,北大教授在红楼开会,主题是挽留蔡元培校长,大家都无异议,问题只是具体怎么办,拍电报呢,还是派代表南下。大家都讲了一番话,辜鸿铭也登上讲台,赞成挽留校长,他的理由很特别——“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非得挽留不可”,这么一说就显得滑稽了。好在大家的立场和意见一致,才没人选择这个时候跟他抬杠。
83、文刀君更欣赏辜鸿铭译法,因为辜鸿铭对“德”的理解更深刻。把“以德”简单理解为“以道德之手段(byvirtue)”,似乎有点肤浅。辜译把“德”译为“道德情感(moralsentiment)”,把“以”译为“依靠(dependupon)”,说明“以德”不仅仅是统治手段,更强调统治者本人也应该具备卓越的道德情感(品质),辜鸿铭要突出的是后者。换句话说,“道德情感”是政治统治应该依靠的精神力量。